1.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2.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
3.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4.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
5.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6.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发布后,笔者在学习时注意到,建议稿中提到了6个探索,其中有4个是土地方面的(具体内容附后),可见中央在土地问题上是多么重视和慎重!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农民的命根子。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在改革试点中证明切实可行的做法已经上升为法律或政策。如:在新的《土地管理法》中修改完善了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并增强了强化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内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为破解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碍,新法删去了从事非农业建设必须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征为国有的原集体土地的规定,同时,在征地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等直接关系农民利益的问题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确保了农民利益。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作出指示强调,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要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笔者注意到,建议稿中在土地问题上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对农民有利的政策或措施,使用的都是“健全、建立、坚持、完善、强化、落实”等词语,意在必须坚持下去,且须不断强化完善。如: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
笔者认为,建议稿在土地方面提出的4个探索,是今后自然资源工作中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需要努力做好、交出合格答卷的重大工作。同时,我们也相信,通过各级各方面,特别是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者、服务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一定能够找到一些适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好制度;能够找到几种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的好形式;能够找到几个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的好办法;能够找到几条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的好途径。
附:4个探索的具体内容
27.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3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作者:项树江)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唐冶西路888号东八区企业公馆A21楼
邮箱:JTJT998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