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产业发展集团赴成都参加风景园林学术年会 暨第十届艾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
2020年12月4日至7日,金田产业发展(山东)集团有限公司顾问项树江、3D制图部杨波、规划一部高敏一行3人赴成都市参加了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风景园林学术年会暨第十届艾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会议主题为“健康的城市与乡村”,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国内的规划设计专家、学者、从业者、高校师生及部分外国专家、学者。会议期间,通过作品路演、学术论坛、开放论坛及学术考察等活动,让与会者深刻体验了我国建筑、规划、景观行业发展的新成果、新方向、新业态。
通过几天的学习考察,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景观的规划设计在城乡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当前正在开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和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规划设计,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好各项规划设计任务,让金田品牌再上新台阶。
图1:与部分专家和获奖人员合影
附:会议纪略及学习体会
12月3日,大会第一天。设计精英挑战赛路演分为专业组及学生组,印象最深的是获得专业组第一名的此间设计工作室作品“归园田居 为农且美——青浦区重固镇徐姚村保留居住点改造更新设计”项目。
此作品与金田集团所做的美丽乡村项目基本一致,提出的很多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设计中考虑欠缺的部分。问题就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规划的重点普遍放在完善基础设施上;很多规划和设计没有努力探索保持农业精神脉络的独特价值方法上,致使在乡村规划中更偏向“城镇化”与“类城市化”,此类设计在乡村环境中出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情况;同时乡村因缺乏自发性产业而无法吸引年轻人回乡,青壮年持续出走,面临空巢空心村现象,农业产业维系的乡村传统,家族关系,共同体意识等都在日渐瓦解。面对这样的问题,设计师提出的设计原则与方向同样值得我们学习,设计原则应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本,升级农业,激活乡村活力。通过设计,以农村、农民为主体,还原农业本质,重塑乡村人自己家园的自信心和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在“农业为本”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传统农业产业模式,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年轻人接触和回乡工作创业的机会,为乡村带来真实的、日常的、最强有力的活力,这样才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会议期间,我们已与此间设计工作室达成合作意向,实行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新品牌。
图2:此间设计工作室 胡楠女士在演讲
12月4日,大会第二天。学术论坛。论坛嘉宾有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研究员朱仁民,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专家审查组组长、原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魏玉栋等。其中魏玉栋教授所演讲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规划与乡村建筑》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图3: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专家审查组组长魏玉栋在演讲
魏教授通过研究结合自己所做的项目,阐述了以下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一)“城市思维”上山下乡,城市跟农村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态,在乡村设计中不应照搬城市设计的套路,所做的设计应符合农村的现状、农民的需求及未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拿来主义”泛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生产生活习俗。乡村的这种丰富性是天然的。乡村规划必须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相适应这样才有助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保留和传承,而不是相反。
(三)“眯眼瞎化”不看政策,如何把政策在规划中体现出来,就成了规划的基本要求。规划师也应该是政策专家。在农民群众对于政策了解的滞后和不全面的情况下,规划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这些政策,让好的政策更好的落地服务于乡村建设。
乡村需要什么样的规划呢?魏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跟实践同样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一) 乡村需要姓“乡”的规划,乡村规划跟城市规划大有不同,乡村规划的意义在于原生态,设计 以居民为主,内容偏自然人文,功能要讲究平衡。
(二) 乡村需要“有根”的规划,乡村的根指的是乡村独有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保护开发村中的古建筑、古树、历史痕迹,这些是独一无二更易于推广的特色。
(三) 乡村需要“懂农民”的规划,农民是农村的主体,规划设计是农民参与维护农民的规划不是“与农民无关的规划”,是简洁、实用的低成本规划不是“高大上”华而不实的规划。
魏教授给出的结论是:传统乡村建设思想+现代规划工具手段+农民看得懂用的上=乡村规划。
在乡村规划中乡村建筑是最主要的一环与农民息息相关,魏教授同样分析了现阶段乡村建筑所出现的问题并对乡村建筑给出了自己的畅想。他指出好的乡村建筑应有以下特点:舒适性与功能性齐备;美学性与实用性并重;传统型与现代性交融;地域性与特色型凸现;精神性与物质性同在。
图4: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在演讲
图5:浙江大学教授、研究员朱仁民在演讲
12月5日,大会第三天。学术论坛及巅峰对话,在所有的大师演讲中最令人感动的是82岁高龄的何镜堂院士,他在《新时期中国建筑师的责任与担当》的演讲中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生涯、工作历程及对建筑设计的思考,给我们展示了建筑大师是如何通过设计作品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现出来的。
图6:何镜堂院士在演讲
何院士指出因为建筑是接地气的,它跟当地的环境、当地的气候、当地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建筑最高的层次是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世界上能流传下来的好的建筑都是受文化影响的。“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记录这个时代,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建筑,来表现我们的时代。这是我们建筑师的历史责任。”何院士的话让我们感受到设计师要有社会担当,要做有益于社会的设计。
12月6日、7日学术论坛、参观考察
图7: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副院长 田勇 在演讲